您的位置是:首页>文明播报

正文

仁术丹心塑医魂—记韶关好医生刘兰军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7-04-05 文字大小:T|T

  编者按:我们身边有许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他们用精湛医术解群众疾苦,用仁心诚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成为行业的优秀典范。日前,2016年韶关好医生评选出炉。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韶关好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今日起,本报特推出“韶关好医生”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仁心仁术除病患,大医大爱泽桑梓。作为一名基层卫生战线上的“老兵”,30多年来,刘兰军用精诚医术挽救了无数垂危病人,用医者仁心书写了一个个感人故事,用妙手丹心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乡土情怀。

  他说,“学医者不一定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才能发挥作用,在农村地区一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精益求精:在学习钻研中提升医术

  在仁化,提起老中医刘兰军,他的患者和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刘医生人好,医术顶呱呱,是个好医生啊!”一名前来复诊的患者说。虽然刘兰军现任仁化县慢性病防治站站长,但业务上并没有一丝懈怠,依然精勤不倦地对待每个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

  为医者,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刘兰军从医32年,救治过无数的病人。“行医之道,贵在精诚。”刘兰军说,1985年刚参加工作时,乡镇卫生院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看病只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这“老三件”。而医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随着科学进步,医学知识不断更新,自己在条件差的山区卫生院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为了提高医疗技术,刘兰军一方面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虚心向老同志求教。更重要的是,他坚持学习。

  “自学是提升自我最恒久的方法。对于学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刘兰军说,那时资讯不发达,只能通过订阅专业书刊杂志来学习提升,汲取新知识。“我最喜欢书籍。虽然当时每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但是各类专业杂志、书籍我都订齐了。”多翻书,在书中找到病理和解决方法是刘兰军对自己行医的要求。

  刘兰军不仅具有阅读的好习惯,而且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例,由于病因难明,病情反复,根治十分困难。为攻克这一难题,刘兰军刻苦钻研8年,找出该病病因,得出一剂“温肾益肠汤”治疗该病,收到良好疗效,治愈了许多慢性结肠炎患者。刘兰军还乐于将他的研究成果与众人分享,在《健康报》、《新中医》等国家级报刊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逐渐成长为当地名中医。

  名气大了的刘兰军从不骄傲自满,而是觉得名气大了,接诊更多了、责任更重了。担任行政职务后,工作日益繁重,但刘兰军深知,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是做好一个医生的重中之重。因此,他始终坚持把学习摆在首位。从多翻书到不需要翻书,从研读到思考,是刘兰军30多年从医经验的累积和沉淀。

  大爱无疆:妙手解疾苦仁心赢口碑

  刘兰军多次有机会调离山区县,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但他一直没有动摇,而是扎根山区干事业,他认为越是条件差的地方,医疗资源越缺乏,山区群众更是需要好的医生。因此,他将自己毕生所学都奉献在这山区县,始终以减轻病人负担、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孜孜不倦耕耘三十余载。

  “农村地区困难群众多,群众防病治病期盼‘简、便、廉’。”刘兰军说。在看病过程中,刘兰军对病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尽量让群众“花少钱、看好病”。由于农村地区路远地偏,为方便群众,刘兰军主动地给患者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并保持电话24小时通畅。农村群众起床很早,每天凌晨六七点钟,刘兰军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农村人干农活,没有周末的概念,经常在双休日打电话来求诊。

  因为名声在外,许多韶关其他县(市、区)的群众也慕名前来找刘兰军求医。今年1月份,乐昌市梅花镇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带着六七岁的小孙子来找他看病,天还没亮就从家里出发了。那时天寒地冻,看着老大爷找到自己时脸上的喜悦与期盼,刘兰军的心被触动。

  医者,父母心。刘兰军从来不曾拒绝任何一名求诊的患者。他说:“在农村,经常是留守老人带孩子来看病,留守孩子带爷爷奶奶来看病。他们来找我一趟不容易。而我家住得离防治站不远,所以只要群众有求,只要我在家,就一定会赴约。”

  一名饱受耳疾折磨的病人辗转韶关、广州等多家医院治疗均无效果。最后找到了刘兰军。在他的对症下药诊治后,病人逐步康复,发出了“全身舒畅”的感叹。看到病人康复时脸上露出的舒心笑容,刘兰军说,这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就这样,不管是单位的医务人员请求会诊还是病人电话求诊,刘兰军都热情为病人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同事、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情系桑梓:真抓实干推进慢性病防治

  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刘兰军发现,农村贫困群体患慢性病不积极主动求医现象还普遍存在,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于是,他带动全县慢性病防治网络的专、兼职医生,进村入户主动发现和动员肺结核病人、精神病人接受免费治疗和管理。这项工作在控制肺结核传染源、保护健康群体、促进精神病人康复、减少精神病人肇事惹祸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这些工作经验在全省结核病防治机构、精神病防治机构分别得到推广。也就是有这样的工作实干精神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山区小县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此外,刘兰军发现,患上慢性病的病人很多来自贫困群体,有些人因为看不起病甚至放弃治疗。面对这些病人,刘兰军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减少治疗费用,还自掏腰包接济了不少困难患者。后来,刘兰军认为单靠个人捐助救助困难群体慢性病人远远不够,于是他积极主动地与县民政局、县残疾人联合会联系,协商救助事项。县民政局从医疗救助经费中、县残疾人联合会从残疾病人康复经费中分别拨出部分经费用于救助特困肺结核病人和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的慢性病人,这一救助措施解决了许多困难病人无钱看病和不能坚持治疗的情况,有力地推动了该县的结核病控制和精神病社区防治工作,并作为成功范例在全省推广。

  以身作则:“传帮带”培养优秀接班人

  作为慢性病防治站站长,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刘兰军言传身教,致力于打造优质医疗队伍,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做好“传、帮、带”,悉心培育下一代优质医务工作接班人。

  某卫生院有一名中专毕业生学的是西医专业,但他发现传统中医很受农村群众需求,于是向刘兰军学习。经过刘兰军几年的用心指导,该医生现已成为很受欢迎的中医师。另一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医生,刚参加工作时对西医外科不熟悉,但在卫生院工作,是经常要接触小外科手术的,刘兰军手把手地教这个同志做小外科手术,使其很快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了“一专多能”的医生。

  仁化县慢性病防治站副站长张小珍也是刘兰军的得意门生,由他一手栽培,现在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得力干将。张小珍说,刘兰军对患者的“上心”让她最受感动和鼓舞。全站的工作人员都以刘兰军为学习榜样,争当优秀医务工作者。

  在刘兰军的带领下,仁化县慢性病防治工作连续多年被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其个人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长期在粤北山区工作,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医生,只要有爱心、有善心、有上进心,无论在哪儿,都能做一名好医生。”刘兰军说。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30载一路走来,刘兰军用他的妙手丹心,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医疗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华美乐章。

更多
责任编辑:罗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