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文明播报

正文

五星红旗在韶关大山中飘扬30余载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7-04-05 文字大小:T|T

 

张增应在擦拭旗杆。

  在曲江区小坑镇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户人家,家里的房屋被青山所环绕,整洁宽敞的门前建有升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此迎风飘扬,与周围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形成强烈反差。这里的主人名叫张增应,80岁高龄的他已有60年党龄,他每天坚持自己升国旗、唱国歌、读党报党刊,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家里3代军人,家规严明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是爱国爱家,有国才有家。

  数十年如一日升国旗、唱国歌、读党报党刊

  现年80岁的张增应早已头发花白,在这个倔强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到,他拥有60年党龄的骄傲以及饱经战火的沧桑印记。

  张增应的家位于小坑镇汤湖村的一个山坡上。过去,他家门前竖着一根简易的木旗杆,如今,在曲江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崭新的升旗台成为他家门前醒目的标识。在这个小山坡上举行升旗仪式,是他每日起床后必做的第一件事。伴随着响亮的国歌,老人缓缓拉动绳子把国旗升到旗杆顶端。至今,这简朴的升旗仪式已经在大山里上演了30多年。

  对于张增应来说,每天进行的升旗仪式对他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对自己国家的尊重及热爱;另一方面,升旗仪式也是在缅怀因革命牺牲的哥哥。

  在张增应年幼时,就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与亲人离别的痛楚——哥哥因参加革命光荣牺牲。如今,张增应回忆起当年此事对自己的影响,他总结出一句朴实的话语,就是坚定自己的爱党爱国情怀。正如他所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战争”这两个字的含义。每个奋不顾身冲向敌人的革命先驱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像张增应这样的亲人。

  在采访过程中,张增应拿出哥哥的遗书,上面写道,“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生命鲜血灌溉快将实现的社会主义,让后代人应有一切幸福。”这封遗书成为张增应爱国爱党的催生剂,也成为自己后来两次参军的助推剂。

  张增应说,过去的历史不得不说,因为怕这段历史被人遗忘,每天的升旗仪式也必须进行,因为这面国旗承载太多,这是对革命先烈最起码的一种尊重。

张增应在七一前夕为家人再次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

  让红色文化成为家风核心主题

  当记者来到张增应家里时发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增应家里的荣誉室已经装饰一新,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及资料存放在这间荣誉室里。一尘不染的地面可以看出张增应老人平时对这间荣誉室爱护有加。

  现在,张增应家里已是四代同堂,他家3代都有军人,全家共有5名共产党员,这让他很是骄傲。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一直以来,张增应都这样教育他的儿孙:每天升国旗是对祖国的尊重,对人民的热爱,作为年轻的一代必须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

  张增应家里的墙上挂着党旗和伟人画像,在他的影响下家里充满浓厚的红色氛围,尤其是由张增应自己起草的家规家训更是体现了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他希望这种氛围能够在自己家里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将爱国爱党融入家风之中,并以此要求后辈要成为合格党员报效祖国。

  张增应告诉记者这么一个小故事,他的一个孙子在大学军训期间抱怨训练辛苦,原本以为回到家里爷爷会心疼安慰一下,没想到却换来张增应的当头棒喝,并要求孙子尽快纠正态度。

  张增应说:“我要求我的孙子孙女必须得考上大学,对我而言,真正的大学毕业必须拿到两个证,一个是毕业证,一个是党员证。”张增应告诉记者,在他眼里,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可以学会本领,而入党则是思想的升华,是孙子孙女做人做事的评判标准。

  如今,当地政府还请老党员张增应用他的亲身经历为党员干部讲解“两学一做”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全镇党员干部开展了一次影响深刻、意义重大的“两学一做”专题党课教育。同时,当地政府还创新运用现场参观教学的方式,在张增应家中开设展览室,由张增应进行现场教学宣讲,分批组织各支部党员现场聆听,让更多的新党员听听老党员的故事。

更多
责任编辑:罗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