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文明播报

正文

始兴贵庐∶再现抗战将领的乡土情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5-07-20 文字大小:T|T

 旧居风貌

  贵庐是什么地方?也许很多始兴以外的人并不熟知,但是,如果说是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居,那人们就明白得多了。走进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探访“贵庐”的故事。

  在记者多年的义工活动中,作为革命老区,始兴是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在隘子镇风度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在风度村各式各样的泥砖灰瓦的房屋中,有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多年以来,除了当地村民和一些文史爱好者,大部分从此经过的人都不明白这幢名为贵庐的楼房身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竹溪桥大大方便了当时村民的出行。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

  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

  竹溪桥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该桥西北东南走向,上游西南,下游东北。总长10米,其中桥拱跨度7米,桥面宽2.5米,桥拱高3.4米。整体结构由青石条砌成拱状,桥面两侧护栏水泥混凝土,桥的两侧护栏书“竹溪桥”,横跨风度河小溪上。两侧桥墩由青石和河石砌成。竹溪桥将风度学校、贵庐、向华泉和村庄连为一体,大大方便了村民。

  向华泉,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年间。长16.189米、宽8.512米、高6.024米,温泉喷口在小溪旁。分男女浴室各一间,是一座水泥钢筋混凝土柱,红砖砌墙,门楣书“汤湖”。该处是1940年张发奎部下欧震师长等人倡议募捐修建的,溪旁墙壁书“向华泉欧震题,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室内有“向华泉记”碑一块。温泉清澈见底,对研究建筑工艺具有较高价值。

  2012年11月,这里正式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外墙水泥批荡、地面铺红色街砖,此旧居结构紧凑、设计合理。

  70多年的建筑:历经风雨仍坚固

  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000名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随后他参加中国同盟会。

  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返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在自己的故乡修建了贵庐。这些工兵们使用上好的水泥、砖石精心修筑了这幢小楼,质量极高,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仍坚固无比。竹溪桥与贵庐一同建于1937年,同为张发奎的工兵部队所建。而在竹溪桥后有一处长年汩汩不绝的温泉,是当地百姓喜欢沐浴的地方。但泉眼所在处原来是简易茅棚,极不安全,村民们使用时也不方便。张发奎为此又捐资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泉浴室“向华泉”。

  这个地方,记下了张发奎与家乡的情缘。

  1936年春,张发奎为解决家乡子弟上学困难的问题,献资10万元,委托始兴知名爱国人士张光第和进步青年陈培兴、陈亿勋等人在彩岭创办了一所小学,为纪念出生于始兴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千古风度佳誉,特将学校命名为“私立风度小学”(1944年增设了一个初中部,并改名为风度学校),该校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精致典雅,是一座庄园式的校园。

  风度学校一直被誉为始兴革命的摇篮。1939年,风度学校就有了地下党组织,并以成立护校队的名义从张发奎处弄来300多支枪和一批弹药,其后还举办了军事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武装斗争骨干;1941年1月,中共始兴县委机关迁至风度学校;1945年2月,始兴沦陷,中共始兴县委和风度学校党支部以学校为据点,组织了风度抗日游击队,奔赴抗日战线,同年5月正式成立“始兴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风度学校先后有100多位党员、盟员和进步师生参加了革命,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善战,为始兴乃至全民族的解放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春,张发奎回到老家矮岭村,寄语家乡人“把矮岭建成彩岭”,从此以后,该村正式改名为彩岭村。

 

名将张发奎

  抗日名将:一生戎马报国击敌

  “九一八”事变后,张发奎电请南京政府允其率部开往东北抗日,蒋介石不予理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他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龙江,蒋又不允,反将其调往江西“剿共”。张发奎痛感国事危急而报国无门,于10月只身出国游历欧美。张在国外宣传抗日救国受各地华侨欢迎,在伦敦他发表谈话说:“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抱国仇于万一也。”

  民国二十四年春,张发奎回国到南京见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许他日后为抗日先锋。民国二十五年,张发奎任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专事督办抗日防御工事。

  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张发奎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给敌以重大威胁,被誉为神炮。10月30日左翼军开始败退,蒋改任张指挥左翼及中央军。面对残局,他仍表示:“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11月5日,日军于杭州湾登陆,张部腹背受敌,奉命放弃上海。

  民国二十七年,张发奎任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保卫战。他指挥的军队负责赣鄂门户,固守九江以西至蕲春长江两岸各要点的任务。战斗开始后,张发奎所在部的预备第十一师、二十五军之一个师和二十九军团主力在姑塘的守军损失惨重。他“下达变换阵地的决心”,以预备队第四军附一五五、第一八七两个师占领狮子山、张家山、两台岭等为第二抵抗线,掩护主力转移。但这一撤退遭到蒋介石的斥责,认为他想保存北伐时第四军的实力,叱令他交出指挥权调回武汉。回汉向最高统帅部汇报战况后,张发奎又调到瑞昌以西地区及马头镇、罗东镇等要塞进行守备,均被日军以优势兵力袭取。后来张发奎又率部在阳新、大冶和通城、岳阳、蒲圻等地组织守备,直到武汉会战结束。

  民国二十八年春,张发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冬,他指挥第一次粤北会战获胜。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四战区迁往广西,他乘隙回家乡住了十天,然后到广西任职,相继收复南宁、龙州、钦州。民国三十三年十月,日军进攻广西,桂林、柳州、南宁失陷,张部败退至百色。时年冬,张发奎改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民国三十四年五月,二方面军夺回南宁,七月攻克龙州、凭祥,进军梧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发奎任广州地区受降官,主张严惩日酋田中久一。

更多
责任编辑:罗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