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7-03-01 文字大小:T|T
春节文艺演出。
书法、瑜伽、声乐、舞蹈,其乐融融;读书、培训、演出、讲座,精彩纷呈。2016年,浈江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余场次,几乎每天都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全区各地上演。
2016年,浈江“文化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踏实耕耘,锐意创新,在文化基础建设、文化惠民活动、文艺精品创作、全民阅读推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全区人民营造了团结、和谐、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近年来,浈江区积极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及“乡村十里文化圈”,推动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村居社区文化室(电子阅览室)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6年,修缮建成浈江区图书馆,结束浈江建区以来没有区级图书馆的历史;对区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对启明广场舞台进行维修改造,新修缮化妆间及更衣室;修建了犁市公园文化广场舞台;为犁市镇四个村文化服务中心添置了图书、电脑、音响、广播、健身器材等文化设施;新建了群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金色江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水尾村文体活动中心等。
去年3月,浈江区文化馆正式启动群众文化免费培训,这是自1998年建馆以来,区文化馆首次举办长期性系统性群众免费文化培训班。培训班设立了舞蹈、声乐、瑜伽、书法、古筝等专业,一年来开展了2期成人班和1期青少年暑假培训班,惠及群众近千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暑假培训班,主要面对的是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及外来务工者子女,是浈江区真正落实免费开放政策的一大亮点工作。
坚持文化惠民大力开展文化下乡
一年来,浈江区举办各类演出活动70余场,其中每月一演10场,送戏下乡35场,浈江区的节日演出21场,专题宣传演出2场,广场舞比赛2场。其中,成功举办了为期5天的“开心过大年、幸福秀出来”浈江区2016年春节群众文艺演出系列活动、浈江区元宵节文化活动、浈江区庆祝建党95周年文化活动、浈江区“共度国庆节、同圆中国梦”国庆系列文艺演出、浈江区2016年文艺精品创作汇报演出、浈江区2017年新年音乐诗会等大型文化活动。
去年,浈江区开展文化下乡35场次,大大超过往年。本年度文化下乡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分层次进行。尤其在下乡演出中,既有专业演出团队,也有社会业余团队。二是多维度进行。在以往主要送到乡镇一级的基础上,加强了送文化到边远学校、工厂、企业、敬老院等地。三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2016年起,浈江区在送戏下乡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宣传作用,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安创建、禁毒等专题性宣传演出活动。四是全时段进行。一年来,浈江区基本保证了每个月都有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全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创作文艺精品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去年初,浈江区针对文艺作品创作相对薄弱的现状,开始启动文艺精品创作工作。3月,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培训,由区文新局副局长袁国贤亲自主讲了《群众文艺创作的精、气、神》讲座,为社会文艺爱好者讲解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知识。同时,区文化馆深入基层、学校、社团进行作品创作,或对创作节目进行辅导。至去年11月,全区共创作28件作品。经过专家评审,有16件作品获得奖励,并参加了浈江区2016年文艺精品汇报演出。
据介绍,此次文艺作品创作体现了三个亮点:一是突出了草根性。28件作品中,有7成以上是由群众文艺团队创作,这些文艺爱好者大多不是专业人员,但本着对文艺的执着,积极地投入创作,是浈江区文艺创作的坚实力量。二是突出了本土性。有不少作品直接以描写本土人文及本地文化,如《春牛·春妞》就是以浈江区犁市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春牛”为基础,提取其中春牛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精神,进行创作的传承性节目。三是体现了多样性。本次作品评选,包括有声乐、舞蹈、器乐、小品、曲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区域内文艺创作的热情,展示了浈江区文化事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2016年以来,浈江区以“找准落脚点,致力创品牌”的工作思路为指导,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全力打造“浈·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开展了“浈·风采——为你读书”活动、“浈·风采——新年音乐诗会”演出,并计划启动“浈·风采——百姓周末舞台”活动。尤其是“新年音乐诗会”成为浈江区每年辞旧迎新之际的“必点文化大餐”。此外,各镇办也积极创设自身的文化活动品牌,如车站街道的“邻里聚”、风采街道的“党群心连心”,成为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平台。
2017年重点工作
——启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文化站(室)工作效能。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联动作战”的总体思路,形成文化活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区、镇(办)、村(居)三级既有统一的文化活动,又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工作格局。
——推进“城市十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建设。完成市区10个社区文化室建设、3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田螺冲棚户区文化站(暂名)及犁市镇黄塘村文体广场建设。
——继续开展好文化惠民系列演出。计划全年开展演出60场次,继续开展“一月一演”、“浈江区的节日”、“南粤幸福活动周”、“文艺精品创作评选及展演”等系列活动,启动“百姓艺术健康舞”学习展演活动及“曲艺之星”评选活动,重点做好“献礼十九大·展示浈风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计划在全区范围开展书画展、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浈江历史展、文艺作品创作、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继续做好免费文化培训及阅读推广活动。计划全年举行2期成人文化培训班、1期青少年暑假公益文艺培训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60场次,打造“浈·风采”系列活动,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计划开展送戏下乡20场、送书下乡3次、送培训下乡2次,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发展。
志愿服务与政府购买齐头并进
浈江区现有6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加入浈江文化志愿者有820人。在浈江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这些团队都抱有为文化事业发展作一份贡献的理念,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同时,在送戏下乡、大型演出中,浈江区又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业余文艺团队购买服务,即为业余团队的发展激活了动力,也为提高业余团队水平发挥了作用。
非遗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浈江区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不俗的成绩。一年来,该区先后三次深入乡镇开展非遗线索排查及调研,于2月8日(大年初一)及6月7日(非遗日)举办了两次非遗专题演出及展览。3月29日,邀请市非遗传承保护中心许玲老师到浈江区开展非遗知识讲座,全区各镇办分管文化领导、文化站站长、社团负责人约40人参加了培训。
同时,自2015年10月省级非遗项目《舞春牛》传承基地在犁市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以来,先后进学校开展了一次非遗展演、两期传承培训,并成功将“春牛”文化打造成为犁市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经过一年的辛勤付出,浈江非遗工作迎来累累硕果:10月份,非遗传承舞蹈节目《春牛·春妞》获韶关市首届音乐舞蹈花会银奖;11月份,浈江区两个非遗项目《猫公狮》、《隆盛酱油》申报成为市级项目。
区新年音乐诗会精彩上演
一场以“春天,您好”为题的音乐诗会,在2017年元旦期间的朋友圈刷屏了。诗意的背景、精致的舞台、唯美的灯光,仅仅看到图片,朋友们就已经惊艳了,纷纷打听这一盛宴是何人所为?没错,这是浈江区文新局主办的2017年新年音乐诗会。现场300名观众更是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在现场乐器演奏、人声吟唱、童声合唱的氛围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等一首首经典名篇,如春风,如暖阳,覆满人间。
浈江文化工作者们,在没有自己专业演出团队的情况下,用自己不懈的追求和奉献,为市民打造了一场富有内涵的文化精品演出。区文新局局长李颖亲自登台朗诵,成为晚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
晚会总导演,副局长袁国贤为所有诗歌编配音乐,亲自组织排练;演出现场,文新局每一个人都成了工作人员……
区图书馆“开门纳客”
去年5月31日,浈江区图书馆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结束了该区建区以来没有图书馆的历史。浈江区图书馆的建成开放,是2016年浈江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开馆以来,图书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即开展了“浈·风采——为你读书”活动12期、亲子阅读会5期、书与电影欣赏8期、书画展2期,诗歌朗读会2期,不仅实现了图书馆从无到有的突破,还成为韶关9个县级馆中最年轻、最活跃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