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他山之石

正文

[安徽] 马鞍山和县善厚镇一个自然村的昨颜与今貌

 时间:2012-09-06 文字大小:T|T

  一个自然村的昨颜与今貌

  “三清、三改、四整顿”,张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啊。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现在的村子会变成这样,水泥路通到家了,吃水不用挑了,雨天不用穿胶鞋了,路天厕所没有了,还有了休闲场地,冬闲时可以像城里人那样,踢踢腿,弯弯腰了。”这是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万元张府村老党员张忠福时常挂在口边的话。

  在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万元行政村,张府是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计划经济时期,该村名气不小,“一块钱一个工!”。10分工为一个工值,一个整劳力一天为10分工, 一天能挣一块钱,在当年这是很高的工分值。“大集体”时,张府村的村干部们虽没有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那般敢为天下先,但有时也避着上面做些小动作,“划任务做事”,而不像一些村庄,“队长头遍哨,伸头张一张;队长二遍哨,出门望一望;队长三遍哨,村口晃一晃。”一个工值只有一两毛钱,因此,那时的张府村是全镇(当时称公社)有名的“富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广大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世人对新事物的接受总有一个煎熬的过程,全体张府人在经过一番激烈的阵痛后,挥泪告别了“大集体”时代,各打各的锣,各敲各的鼓了。然而,他们很快就尝到了因责任制带来大幅度增产增收的欣喜。

  弹指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张府村更是变化了得!当年搞联产承包的困惑、不舍和惶恐的那些事早成了历史的烟云。“张府村的变化就在这几年,最主要是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样。俗话说,不看吃的看穿的,不看穿的看住的。过去是吃啥没啥,如今是吃啥有啥,过去人们是找着吃,如今人们是挑着吃。”曾担任万元村支书,基层老党员林厚明如是说。他的一番话又勾起了一些村民幸福的回忆。2009年冬和2010年开春,村民们惊喜地看到,来张府村走动的人多了,尤其是各级的政府官员,隔三岔五地就来到张府,指指点点,说说议议,有时还找个别村民,党员谈谈心、唠唠嗑。一打听才晓得,原来张府村被列为原巢湖市第三批“新农村建设市范村”,只要村民拿小头,政府出大头,将彻底改变昔日的村容村貌。这天大的好事可乐坏了张府村的全体父老乡亲,他们欢喜雀跃,奔走相告。“市范村”建设启动后,村民们以火一般的热情投人到开工的热潮,市、县、镇有关领导也亲临第一线出谋划策,解决疑难问题。

  如今,经过“三清、三改、四整顿”,张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是倍儿提高。据统计,张府村外出经商和务工者约占全村劳力的60%,有8户购买了私家车,5户购买了货车跑生意,在周边城镇购置房产的有20余户,7户建造了楼房。即使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老屋,70%人家进行了装修粉刷 。今天的张府村真正是吃水不用挑(自来水)、澡水不用烧(太阳能)、厕所亮堂堂(水冲式)、雨天穿鞋跑(水泥路)。(王志银)

  

更多
责任编辑:袁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