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聚焦韶关

正文

韶关:利用创文契机 营造宜居环境

来源:韶关文明网 时间:2017-06-08 文字大小:T|T


图为整洁干净通畅的城市道路。郑烁 摄


图为面貌一新的市场。郑烁 摄

  浈江区是韶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该区人口稠密、商业繁忙,韶关火车东站、十里亭市场、南郊长乐市场和步行街兴隆市场(一市场)周边的环境及交通整治一直是韶关创文工作和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面对当前韶关创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态势,为有效解决这些存在已久的交通“肿瘤”,浈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题研讨,创新性提出“人防+技防”的治理手段,经过实践运用和检验,成效显著。同时,浈江区还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党群连心社”党员志愿者一系列服务,切实做到会助力、善借力、巧用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实,使辖区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
  
“人防+技防”:制止乱摆卖改善交通环境
  韶关十里亭市场长期以来肉、菜流动摊贩的乱摆乱卖和占道经营,对十里亭街道人员及车辆的进出都造成十分严重的困扰,这一段道路几乎天天拥堵。怎样才能破解这个困扰人心的老大难问题呢?韶关浈江区组织了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和论证后,提出了道路规划重置的方案,参考韶关市政道路的设计模式进行整治。
  首先,他们将连接十里亭小学与市场之间的通道堵塞,只允许行人通过,禁止机动车辆在此掉头;
  其次,他们在道路边画出了停车方格,规定了机动车停放位置;
  第三,他们将街道与菜市场之间用铁栏杆隔开,使流动菜贩不能在此摆卖;
  第四,他们将里面的菜市场翻修、扩大,要求所有的买卖行为必须在市场内进行。
  日前,记者专门来到位于韶关十里亭镇政府旁边的菜市场采访,只见原来一片混乱、拥堵的场面不见了,街道行车十分畅通,路边已经没有了小贩乱摆乱卖的现象,汽车、摩托车都按照画好格子的指定位置排放得整整齐齐,市场内井井有条,一片忙而不乱的有序景象。韶关浈江区城管局邓局长告诉记者,十里亭这个市场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批发与零售混合的市场,前来这里交易的主要是当地的村民,由于本地人居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这次趁创文的契机,韶关区政府要求彻底整治到位,他们便与交警、城建等部门合作,重新规划道路,并设立了多个监控探头,随时随地监控、拍摄违法违章的车辆以及其他不文明的行为,同时加派城管队员巡查,要求菜贩一律进市场交易,对于那些不听劝阻、以身试法的顽固分子,执法人员一律严格执法,毫不留情。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整治,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基本杜绝了摆卖人员在道路摆卖的行为。
  邓局长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大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交通视频)抓拍监控系统,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违法交通车辆实行全天候、无死角抓拍。例如韶关火车东站及其周边地带,长期以来,车辆流动性大,乘客接送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焦点。为有效解决此问题,他们在韶关火车东站肯德基门口集中安装交通视频抓拍监控系统,对违停超过三分钟的社会车辆进行抓拍,对广大车主形成有效的震慑和警示,遏制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周边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党群连心社:志愿者服务催开文明之花
  创建文明城市是韶关市委、市政府为全城百姓打造的又一个重大民生工程,创文不但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志愿者的参与和付出。韶关浈江区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党群连心社”党员志愿者一系列服务,为创建基层文明特色品牌,切实做到会助力、善借力、巧用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实,使全区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
  4月28日,包括志愿者、幼儿园师生及幼儿家长在内的、一支近400人的队伍,对南郊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垃圾进行清理、清扫。韶关浈江区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活动既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使孩子们学到文明知识、受到文明教育,更能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和影响身边人,一起参与文明创建、做城市文明人。而且,他们每周坚持组织辖区技师学院、中小学师生等数百名志愿者开展清理铁轨垃圾、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注重文明礼貌,争做文明市民。
  在韶关车站街道办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办组织了200多人的党群连心社五支服务队伍(暖心服务队、便民服务队、创平巡逻队、文明创建队、文娱活动队),通过上门走访、解决群众的微小困难,一包米、一桶油的亲情式志愿服务,使整个辖区的弱势群体备感社会温暖;通过化解邻里纠纷、倡导文明用语、加强文明宣传,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站南路商铺占道经营、乱摆乱卖等经营秩序问题严重的局面,他们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对韶关市场商户业主进行文明经营劝导,并积极、主动联合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对韶关军供市场、粤辉市场的经营秩序和车辆停放进行了集中整治,使得整治后的两间商贸市场经营秩序良好,车辆停放规范,消防通道畅通,局面大为改观。(来源:韶关日报)
更多
责任编辑:曾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