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聚焦韶关

正文

“成就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6-05-27 文字大小:T|T

儿科医生黄建平在为小朋友检查身体。

  待遇低、耗时长、精细程度高、承受压力大……近年来,儿科医护人员工作现状与儿科医生荒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市铁路医院,有一群上至“60后”下至“90后”的儿科医护人员,在“儿科大夫不好当”的境遇下,仍保持着对儿科的热爱,坚守在治病救儿的阵地。

  儿科医生倍感责任和压力

  市铁路医院儿科主任林雪英介绍,该院儿科医护人员流动性较大,年龄结构也存在断层,多为“60后”、“80后”、“90后”,这现象与儿科的特殊性有关。

  林雪英说道,儿科的病较为琐碎,俗称“哑科”,患儿不会描述自己的病情,需要医生仔细观察、体检、发现问题。此外,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需要极具细心、耐心、爱心地安抚他们,并准确地判断病情。

  林雪英介绍,在“以药养医”还没有完全转变的体制下,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状况也比其他科室更低。“因为儿科用药是非常少的,并且受到限制,小朋友的肝、肺、肾不成熟,我们要考虑用药的副作用,加上小孩子的疾病相对单一,大多数为感染疾病。”

  由于小朋友是家庭的焦点,不少家庭对孩子病情的急切、敏感,都让儿科医护人员倍感责任和压力。“如今很多小朋友是独生子女,看病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围着,如果他们认为医生哪里做得不到位,就会有很大意见。”林雪英介绍,最让儿科医护人员头疼的是,一些家长不具备医学知识,同时又不理解儿童的病程以及治疗方式,甚至认为住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受罪”,容易轻视了病情,耽误了治疗。

  “有些家长会说,我们有些治疗就是为了赚他们的钱。其实,把病人治好的成就感要更重于金钱。”林雪英说,坚守儿科的医护人员,都有着对孩子的爱心。“小朋友的病来得快去得快,病情改善或治愈以后,我们看着他们活蹦乱跳,心情会很愉快,有成就感,这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医护人员轮流照料弃婴

  儿科诊治的疾病多为周期性,集中在春秋季,以传染病为主。医护人员常年忙碌儿科疑难杂症及危重病的诊治中,期间也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1987年开始在儿科工作的黄建平是儿科的“元老级”人物。他回忆道,几年前儿科来了一个未婚妈妈,在医院分娩下一名女婴,把婴儿遗弃在医院就离开了。

  由于联系不上女婴的家人,医护人员合力轮流照料这个孩子,也非常怜爱她,给她取了个花名叫“小柳柳”。“我们医护人员自己出钱买奶粉、尿布、衣服给她,还带她拍了百日照,一直养到3个多月,有爱心人士前来认养为止。”

  “小朋友是家庭的重心,稍微有点闪失,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我们会坚守在岗位,把我们的角色扮演好。”黄建平说道。

  盼家长理解和配合治疗

  负责儿童体检和新生儿查房的钟海燕也在儿科工作了近30年,体会到儿科诊治的不易。“比如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很普遍,但也存在病理性黄疸,发展到额黄疸,就会影响智力、听力,还可能危及生命,严重的话会患有脑瘫。有些家长却不理解,不配合,认为不需要治疗。”

  为此,他们耐心和家长们沟通、解释,普及医学常识,争取及时为患儿治疗。钟海燕介绍,虽然儿科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压力大,精细程度高,但她仍然喜欢儿科医生这份职业,这也与成功抢救不少患儿息息相关。

  她说,正是一个个患儿的康复,鼓励着他们,做好儿科的传、帮、带工作,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希望患儿家长对儿科医护人员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尽心尽力为患儿的健康服务。

更多
责任编辑:罗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