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热点评论

正文

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若干思考

来源:韶关文明网 时间:2014-02-26 文字大小:T|T

  2010年初,市委安排我专职负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两年多来,我对中央文明办颁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深入研读,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结合韶关实际,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了若干思考,以此抛砖引玉。 
  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导向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近10%的持续高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增加90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打破了封建社会几千年以农耕为主的落后格局。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2%上升到2013年的50%,仅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在祖国的版图上,大中型城市迅速兴起,形成了一批如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大连、青岛、福州、厦门、汕头、深圳等自北向南的沿海城市带;中部地区的湖南长、株、潭,湖北武汉、贵州贵阳、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城市圈,全国大中小城市已达600多个。 
  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滞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多,教育、医疗、交通、文化、供电、供水、供气、排污、园林绿地等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不足,衍生出许多现代城市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市民幸福指数,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城市在发展中,环保意识不强,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依然落后,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是我们未来绕不开的破解难题。三是市民素质偏低。据统计,我国城镇人口进入21世纪平均每年增长近2000万人,主体构成是农民。从农民到市民,不讲卫生、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到处可见。改变不良习惯,适应城市文明,提升市民素质,是我国各类城市目前刻不容缓而又任重道远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面向何处?一方面,当今世界,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超过或到达80%。从横向看我国城市化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另一方面,从纵向看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凸显出的问题,今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导向如何选择?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还是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理念,主要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文明办开始组织研制全国文明城市基本标准。到2006年我国评选表彰了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2011年正式颁布了第二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该体系在按通行的国际“现代化”标准提升城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注重政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的精神文明,体现了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通过文明城市的建设,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市民素质偏低三大突出问题,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成功制定与实施,既是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的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对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导向意义!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战略导向推进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必将在华夏大地演绎出与西方城市文明“不一样的精彩”!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主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集中反映了市民的根本利益。从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看,把市民对党和政府机关勤政廉政的满意度达90%为最高要求;从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公民权益维护入手,建设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体现了市民对法制社会的普遍要求;从社会诚信、市场监管、“窗口”服务行业入手,建设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反映了市民对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文化体育教育事业,活跃文体科普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是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整治网络网吧环境,净化荧屏声频,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着眼于培养城市未来的主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人口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各项保障,建设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点点滴滴都与市民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有效打击各类邪恶势力和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都是市民殷切期盼的共同心愿;城市绿化、环卫保洁、垃圾处理、污染防治、空气质量、节能减排、土地管理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些指标都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概括起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科学系统地解决民生问题,综合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实质上是践行党的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在创建过程中自始自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新风,着力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还制定颁布了《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前置条件,测评低于85分的,实行“一票否决”。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城市未来的主人。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显示党和国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更注重对城市未来主人的培养,关键是要培育树立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价值观的新生代市民。可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这是当代中国“城市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最大不同。 
  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国城市发展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当代中国最高的城市品牌。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八大环境”建设和特色创建共126项指标看,涵盖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和文体卫生、思想道德建设、党风政风建设、社会风尚、社会治安、法制建设和诚信体系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要求。从地级市的层面来看,通过深入分析对比这些指标,我认为与省委、省政府对地级市各项党政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基本一致。可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是一般的创建工作,而是事关区域性全局发展的战略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级地方党委、政府必须从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总抓手,统揽全局,把实现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转化为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 
  与创建工作相呼应的是严格严谨的测评要求。中央文明办对全国文明城市和取得“提名资格”城市实施“每年一小测”(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三年一大测”(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测评),前两年分别按20%和10%折算分数计入第三年测评总成绩;每年测评结果在中央各大媒体公布;测评组织是委托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从全国各地抽调专家组成;地级提名资格城市在测评中成绩排在后3位的,第一年提出通报,限期整改;第二年测评成绩仍在后3位,不再保留其提名资格,实行动态化管理。从测评方式和管理形式来看,中央文明办主要是推动促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常态化,着力提高创建城市的文明水平。测评体系中“八大环境”建设,都把市民的满意度或安全感作为评判标准。因此,从更深层次看,是中央文明委对创建城市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走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切实改善民生,把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放在首位的最有力监督。从这个层面上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百年不动摇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要做好“结合”文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与党政机关日常工作紧密相联。比如加强理论宣传与干部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政务公开,建立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和勤政廉政等,这些既是党政部门具体工作,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于建设廉洁高效政务环境的重要内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服务,维护公民权益,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和管理,既是我们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建设的工作内容,也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于建设民主公正法制环境的要求基本一致。建设诚信政府和信用体系,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窗口”行业服务等,既是执法部门的日常工作,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于建设公平诚信市场环境的指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国民义务教育和学校管理,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场馆和体育、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整治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净化荧屏声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提高公共场所文明秩序和公共医疗卫生水平及人口质量,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发展城市绿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防治工业污染,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土地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各地党政部门日常开展的主要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这些工作集中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都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内容。 
  可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要做好“结合”文章。作为一级地方党委、政府在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结合起来,同一部署,同一抓落实,同一检查考核,不能搞“两张皮”。各单位各部门要善于找到“结合”点,把各项创建工作要求,融入到部门职能工作中去,共同推进。比如,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三打两建”工作,即打击期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这些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于建设公平诚信市场环境的主要内容,参与“三打两建”的主要职能部门把两方都结合起来抓,既是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是完成创文工作的任务。只要我们善于抓“结合”,把创文工作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扯皮”,使创文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突出文化特色 
  突出文化特色,下功夫打造城市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形象,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蕴涵的深刻要义。文化特色是城市之魂。国内外一些著名城市,如西班牙巴塞罗那、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等,我国的北京、西安、杭州、丽江等许多城市,之所以为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观光首选,就在于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进入新世纪,世界许多城市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来抓。如老牌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提出了新世纪建设“文化之都”的发展战略,新加坡明确提出要建成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和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如何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是我国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所有中小城市面临现实课题及战略选择。 
  韶关作为南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是粤湘赣三省交汇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韶关的文化特色在哪里?笔者分析认为,境内拥有“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是我国至今为止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具有唯一性;以六祖惠能弘法而响誉世界的南华禅寺,惠能创造的禅法《顿悟》和《坛经》及其真身遗存而构成的禅宗文化,更具有唯一性;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以丹霞地貌命名地为主申报成功世界自然遗产,由此而形成的丹霞文化,也具有唯一性。这三个方面使韶关成为区别全国乃至世界中等城市不同的鲜明个性。如何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把韶关的历史文化、禅宗文化、丹霞文化和革命文化,通过整合创新,提升塑造成韶关地方文化特色,使韶关成为具有鲜明个性文化形象而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强化地方文化特色的广泛宣传,结合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市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提升市民整体文明素质,必将对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中共韶关市委副秘书长、市创文办主任

更多
责任编辑:袁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