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是:首页>今日导读

正文

韶关书写山区教育发展特色之路

来源:韶关日报 时间:2018-11-19 文字大小:T|T

今年9月1日,改扩建小学——黄金村中心小学顺利开学。

  2014年,我市成功创建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市;2017年,我市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18年,市教育局获得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荣誉称号,3月,投资6亿多元的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新校址正式启用,拉开了我市教育资源整合的大幕——  

  从扫盲、普九、普高到创强、均衡发展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回首过去,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韶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一路走来,高歌猛进,生动阐释了教育发展的历程,全面提升了学生和市民的素质,为韶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有6个县(区)成功创建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剩余4个县(市)的申报材料省教育厅已公示。韶关市教育局局长张立江表示,韶关将力争今年年底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努力打造具有韶关特色、示范引领的现代化教育,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今年9月1日,浈江区改扩建的一所小学——黄金村中心小学顺利开学,黄金村中心小学的改扩建是省棚改项目的重点民生工程,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比原来扩充了600多个学位,切实解决了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田螺冲安置区12500户矿工及周边村民子弟就近入学问题。  这正是韶关基础教育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生动缩影。事实上,今年全市各县(市、区)在9月新学期投入使用的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就有22所,新增学位12913个。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有22所,新增学位3975个。这意味着,孩子不用挤在中心城区,也可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韶关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动真格的反映在韶关对基础教育的改善提质上。“办学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办学条件的优质达标。”张立江对记者说。  

  早在2009年,我市就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目标,2010年,要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韶关作为粤北欠发达的地级市,10年前提出创建省教育强市,需要魄力,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张立江追溯起当年“创强”的决心,感慨地对记者说:“韶关对教育投入力度之大,实属不易。”  

  据统计,10年间,我市共投入33亿元用于教育创强,全面改善了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新增校园面积57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43万余平方米,维修改造教学楼、综合楼761幢。2014年8月,我市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并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县(市、区)100%覆盖的地级市。  

  通过加大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完全达到国家要求,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市一级幼儿园覆盖率由2002年的0.03%提高到2017年的23.7%;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53.90%提高到2017年的98.2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63.50%提高到2017年的98.32%。

  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更加优质

  很多人记忆犹新:今年3月,百年韶师搬入了新校址。总投资6亿多元,占地总面积约136亩的韶州师范分院新校址正式启用,意味着我市教育资源大整合的首战告捷。  

  2016年,我市印发了《关于理顺市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工作方案》《韶关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规划到2019年,大手笔投入约16亿多元,通过搬迁、撤并、新扩建学校(幼儿园)20多所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市区学校布局,使小岛片区向外疏散师生近6000人,促使公办学校、幼儿园全覆盖。  

  近年来,韶关教育持续优化学校布局,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家门口有书读又读好书”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早在2009年,省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布局建设,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527所调整为现在的300多所,教育资源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初步完成了适龄少年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近十余年来,我市先后共三次对市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职(中专)学校进行撤并,对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调整撤并,将全市的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由1999年的60多所调整到目前的18所,极大地优化了职业教育结构,提升了办学效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张立江一语道破。他说,接下来,将按照《韶关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继续有序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促进市区教育进一步提升内涵,凸显特色,实现更加优质均衡高效发展。

  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何晓妹,南雄市界址镇中心小学唯一的一名英语老师,担负着学校3至6年级的英语教学。界址中心小学地处粤赣边界,离南雄城区48公里,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教学任务重,但何晓妹在了解到该小学缺英语老师的情况后,便放弃在城区教学的机会,通过“县管校聘”制度的实施,主动申请到乡镇任教。  

  南雄作为我市“县管校聘”试点地之一,目前已有3817名教职工参与聘任、361名教师参与学校交流,初步解决了教师配置不合理、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  

  2017年6月,我市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国家级示范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市。张立江对记者说,韶关作为粤北山区,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农村学校存在着“超编缺老师”的怪象,城市富余教师又难调剂。“县管校聘”改革,破解了制约教师交流轮岗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教师工作的活力。  

  韶关作为全省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全面推进开展“县管校聘”改革的地区和全国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积极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破解教师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问题为导向,出台了六份指导性文件,探索建立了七大机制,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政策保障,“县管校聘”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编制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岗位聘用基本得到落实,教师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只进不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提升。据统计,2018年韶关市公开招聘教师1013人,比2017年多招录203人;全市中小学调整交流教师1792,教师交流比例达7.2%;全市教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工资水平、城镇教师工资水平与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两相当”;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从人均900元/月提高到人均1000元/月的政策落实到位,全市共有12040名山区教师受益。  

  “希望在解决体制机制等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家长的需求为目标,闯出一条新路,为全省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努力成为粤东西北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示范市。”张立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更多
责任编辑:曾潇英